当“善良”成为职业标签
在深圳某科技公司的前台区域,总能看到林婉婷的身影。作为总经理秘书,她办公桌上常年备着薄荷糖和创可贴,新同事入职时总能收到她手写的欢迎卡。有次部门聚餐,财务部王姐低血糖发作,她第一时间从抽屉里翻出巧克力——这个习惯源自三年前某次会议有嘉宾突然晕倒的经历。
“善良不是刻意表现,而是把别人的需求装进日常。”林婉婷边说边整理着会议纪要。某次合作方临时更改行程导致接待冲突,她主动协调司机班次,甚至联系自己表弟帮忙接送客户。这种细腻的职业素养,让“有事找婉婷”逐渐成为全公司共识。
润滑剂般的人际协调力
市场部张经理和技术总监李工因项目预算争执不下时,是婉婷悄悄准备了两人都爱喝的手冲咖啡。她并未直接介入讨论,而是通过还原双方核心诉求,整理出折中方案框架。事后李工感慨:“她总能从对抗中找出共同点,就像给齿轮抹了润滑油。”
这种协调能力在跨部门协作中尤为明显。去年公司推行数字化改革时,婉婷设计出“需求收集-分类匹配-进度可视”的三步沟通法,将传统文秘工作升级为项目枢纽。行政部小陈透露:“她连保洁阿姨的排班表都会考虑,生怕影响重要会议。”
善意流转的企业文化链
在婉婷推动下,公司茶水间增设了“暖心驿站”。员工可以留下富余的演出票、二手书籍,甚至代购特产。某次台风天,她协调出三间会议室供通勤困难的同事暂住,还自费购买洗漱包。这些举动引发连锁反应——研发团队开始自发组织技术分享会,销售部创建了客户服务案例库。
董事长在年度总结会上特意提到:“企业温度往往从某个岗位开始传递。”现在公司招聘启事中,文秘岗位JD里新增了“共情能力”评估项,人事总监坦言这是婉婷带来的启发。
超越岗位的成长轨迹
婉婷的日程本里除了工作安排,还有密密麻麻的学习笔记。从考取应急救护员证到自学数据分析,她说:“善良需要能力支撑。”去年她主导的会议效率优化方案,通过重组议程结构和引入计时工具,将平均会议时长缩短了37%。
更令人惊讶的是,她利用业余时间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资格。现在每周四下午,会议室都会变成“树洞时间”,同事们可以预约半小时倾诉工作压力。市场部新人小林说:“她不会给标准答案,但总能让你找到新的视角。”
重新定义秘书价值
当猎头开出双倍薪资挖角时,婉婷笑着展示手机里的照片——团队给她庆生时做的纪念相册。“在这里,我能真切感受到善意的流动。”如今她开始带教新人,将“需求预判六原则”“情绪识别三步法”编成实操手册。
某次行业论坛上,有位CEO提问:“如何培养员工的归属感?”总经理指着正在调试投影仪的婉婷说:“答案或许就在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岗位上。”会场灯光下,她胸前的工牌反射着微光,“行政秘书”四个字显得格外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