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线24小时运转,首批车主却还在等车

最近走进北京亦庄的小米汽车工厂,你会看到机械臂在空中划出流畅的弧线,每76秒就有一台新车下线。官方数据显示,小米汽车单日产能已突破400台,比三个月前翻了两倍。但首批预订用户群里,依然有超过三成车主没拿到车钥匙,这让“提车难”成了社交平台的热门话题。

一位在4月8日发布会当晚下单的上海用户调侃:“我现在每天刷APP查进度的次数,比刷朋友圈还勤快。”这种供需矛盾背后,是小米SU7上市首月突破8.7万辆的惊人订单量。有经销商透露,现在订车至少要等30周,部分选装配置的车型甚至排到2025年。

工厂扩建藏着三个秘密武器

在亦庄工厂二期工地,施工队正在三班倒赶工。知情人士透露,新车间将引入全自动冲压线和AI质检系统,焊装车间自动化率将提升至98%。更关键的是,小米汽车把手机制造中的精密装配技术移植到了汽车生产线,0.01毫米的装配精度比行业标准高出一个量级。

供应链方面也暗藏玄机。宁德时代专门开设了SU7电池专线,福耀玻璃调整了5条产线优先供应天幕玻璃。最让人意外的是,小米自研的9100吨一体化压铸机即将投产,这个“巨无霸”能让后底板零件从72个减少到1个,生产效率提升40%。

用户画像暴露产能扩张逻辑

从交付数据看,30-35岁男性用户占比达到67%,其中有41%是从苹果手机转投小米14的车主。更值得关注的是,选择顶配Max版的用户超过预期,达到28%。这解释了为什么工厂要紧急调整顶配车型的生产比例,毕竟每辆Max版的利润可比基础版高出不少。

线下门店传来的消息更有意思。销售顾问发现,很多带着全家来看车的用户,最后下单时都会加装车载冰箱和25扬声器音响。这些个性化配置的加装需求,倒逼工厂改造了总装线的模块化装配工位,现在支持200多种选装组合的柔性生产。

充电网络跟着产能一起跑

当大家盯着产能数字时,很多人没注意到小米汽车的充电桩布局也在加速。六月份新增的218座超充站里,有47座直接建在高速服务区。更聪明的是,他们在长三角地区的充电站选址,明显跟着车主分布热力图走——杭州未来科技城3公里内就布局了4个站点。

有电网合作伙伴透露,小米正在测试800V超快充的智能温控系统,充电枪能在45℃高温下保持满功率运行。这种技术突破看似和产能无关,实则解决了用户“充得上电”的焦虑,间接推动了更多观望者下单。

海外工厂已在筹备中?

业内流传的一份海关数据暴露了新动向:上个月小米向德国运送了30台工程样车,同时有匈牙利官员现身亦庄工厂。虽然官方否认了建厂传闻,但知情人士称,小米正在研究欧盟法规,针对欧洲市场开发右舵版本。如果欧洲工厂落地,全球产能分布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订单排到明年!小米汽车正在扩大产能究竟释放了什么信号?  第1张

回头看国内市场,小米汽车正在扩大产能不单是工厂扩建这么简单。从供应链重构到技术移植,从用户需求倒推到全球布局,这场产能攻坚战正在改写新能源汽车的竞争规则。当其他车企还在比拼参数时,小米已经用制造业的老本行,在看不见的地方筑起了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