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片大爆发,总有一部戳中你

今年电影市场最明显的变化,是各类题材的全面开花。科幻片依然强势,但不再是清一色的宇宙飞船大战外星人。比如被称作“太空版《寄生虫》”的《暗物质》,用悬疑手法讲阶级矛盾,上映首周就冲上票房冠军。动画领域更是黑马频出,《机械狐狸阿璃》把赛博朋克和东方神话混搭,水墨画风的打斗场面直接引爆热搜。

喜欢现实题材的观众也有惊喜,改编自真实事件的《无声证词》用三个视角还原跨国救援行动,据说片方请来了事件亲历者当顾问。就连被唱衰多年的武侠片,也靠《刀锋上的雪》逆风翻盘,导演大胆启用新人演员,真刀真枪的实战拍摄让老影迷直呼“梦回90年代”。

新导演集体崛起,老牌大导压力山大

翻看2024年十大必看电影片单,有个现象特别有意思:名单里近半作品出自85后导演。科班出身的赵雨桐带着毕业作品《热带失眠》杀进春节档,用16mm胶片拍的潮湿雨季画面,被影评人评价“每个镜头都在呼吸”。更绝的是游戏主播转行的张一鸣,处女作《像素恋人》把虚拟偶像和AI伦理玩出花,据说剧本改了47稿。

相比之下,几位名导的新作反而争议不断。王导的史诗级战争片被吐槽“特效过剩”,李导的文艺片虽然拿了奖,但普通观众表示“看了三遍没看懂”。这届年轻人进电影院,似乎更愿意为新鲜视角买单。

国际视野成标配,文化输出有新招

今年值得注意的趋势是国产片的“全球化”叙事。《长安十二时辰》团队新作《丝路密码》,全程在中亚取景,请了六个国家的语言指导。最绝的是悬疑片《消失的护照》,故事发生在巴黎华人社区,法国观众看完惊讶地说:“原来中国导演比我们还懂巴黎地铁系统”。

合拍片也有突破性尝试,中韩合作的《白夜追凶》大胆启用双男主设定,两位主角全程用对方母语演戏。这种“不配音”的硬核操作,反而让跨国追凶的情节更有说服力。要说文化输出,可比生硬塞中国元素高明多了。

技术革新背后,观众到底买不买账

片方今年在观影体验上疯狂内卷。某科幻大片号称用了“脑波共振音效”,结果有观众吐槽“震得爆米花洒了一地”。倒是《海底两万里》的裸眼3D技术真香了,不需要戴眼镜就能看到鱼群从眼前游过,据说技术团队憋了五年才敢拿出来。

不过技术流也有翻车的时候。某部号称全程120帧拍摄的犯罪片,被观众嫌弃“清晰到能看见演员的假睫毛”。看来炫技不如好好讲故事,这个道理制片方还得再品品。

2024年十大必看电影:今年银幕上的惊喜与遗憾  第1张

你的选择,正在改变电影市场

观察今年十大必看电影的观众构成,会发现些有趣现象。00后观众贡献了《虚拟偶像进化论》65%的票房,他们自发组织的二创大赛让片方都惊了。而主打怀旧情怀的《老唱片》,核心观众居然是95前和00后各占一半——原来年轻人也爱看父母辈的青春故事。

最让人意外的是纪录片《菜场风云》杀进年度前十,这部讲菜市场改造的片子靠自来水安利逆袭。有观众在豆瓣写道:“比超级英雄更燃的,是凌晨四点进货的豆腐西施”。或许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总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打动人心。

从这份2024年十大必看电影清单里,我们能清楚看见市场的微妙变化。观众不再迷信大IP,新生代导演开始掌握话语权,技术革新与人文关怀正在寻找平衡点。至于明年会怎样?或许正如某位院线经理说的:“现在预测类型片风向,比算命还难”。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好故事永远有人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