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玩流量他们搞创作
在短视频和直播盛行的当下,不少公司抢着制造快餐内容时,九天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偏偏另辟蹊径。从签下全网3000万粉丝的原创音乐人到孵化沉浸式戏曲体验项目,他们用实际成果证明:优质内容永远是硬通货。去年帮非遗手工油纸伞打造的动画短剧,光靠B站就带来800多万播放量,评论区直接变成"求代购"现场。
公司创始人老张有句话经常挂在嘴边:"流量会褪色,审美不过时。"他们在东四胡同里改造的2000平米创意空间,既是拍摄基地也是开放工作室。年轻人能边喝咖啡边看演员排练,这种"不设防"的模式意外成为社交平台的打卡热点。
三个杀手锏让项目赢在起跑线
比起同行砸钱买曝光的套路,九天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要靠三张王牌。首先是他们自研的舆情分析系统,能把全网热点自动匹配合作艺人的个人标签。上个月某当红小生突然爆出分手消息,系统2小时内就生成20条备选营销方案,危机直接变转机。
第二招是跨媒介叙事能力。他们去年操盘的历史IP《长安十二食辰》,同步推出了漫画连载、线下美食体验店和广播剧。更绝的是在剧本杀里埋彩蛋,让不同载体的内容彼此勾连,用户粘性提高了三倍。
最让人眼红的还是他们的商务资源池。从新锐设计师到老牌制片人,从地方文旅局到海外发行商,合作名单超过600家机构。去年帮某国货护肤品定制的节气营销方案,就是动用了这个资源网里的5家供应商才搞定。
别家学不来的工作模式
走进九天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办公区,你会发现这里的工位布局像火锅店。编剧组和视觉组背靠背坐着,运营团队直接驻扎在项目组旁边。"上周还在给古装剧做分镜,这周可能就得策划直播带货",执行总监李姐说这话时,手头正同时盯着三块监控屏。
他们的晨会也很有意思。每个人要分享最近看过的烂片或无聊广告,分析怎么避免重蹈覆辙。这个"避坑大会"持续了三年,光案例库就存了2000多条失败经验。新人小王刚来时被要求整理"土味广告TOP100",现在开玩笑说这简直是审美防沉迷系统。
年轻人的新晋理想雇主
在招聘网站上,九天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岗位描述永远带着"可能很累但绝对不无聊"的备注。事实上他们的离职率比行业平均水平低40%,秘诀是把工作室变成游乐场。午休时间的即兴表演擂台,茶水间的24小时脑暴墙,还有每月强制执行的"带薪发呆日",这些反常规操作反而激发出更多创意。
去年校招季发生件趣事:某985高校传播系的笔试题目是"用不超过10个表情包解释元宇宙"。收到五花八门的答案后,公司直接把优秀作品做成展览,现在还在接待组团来参观的学生。 在商业化与艺术性之间走钢丝,九天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摸索出自己的平衡术。他们拒绝过利润丰厚的洗脑广告,却愿意免费帮地方剧团做线上推广。去年中秋推出的戏曲盲盒,每卖出一份就捐出部分收益用于修缮古戏台,结果预售三小时就售罄。 这种经营理念甚至影响了合作伙伴。某国际潮牌原本只想做联名T恤,最后被说服加入非遗手工艺元素。产品上线时附赠的工艺纪录片,意外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素材。用市场部负责人薇薇的话说:"好内容自己会走路,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它们系好鞋带。" 眼下这个成立不到五年的团队,正在筹备首部原创动画电影。从最新流出的概念图来看,明朝航海故事混搭赛博朋克元素,熟悉的配方又有新味道。业内人士预测,这可能成为他们从内容供应商升级为IP制造商的关键一役。把文化生意做出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