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选秀黑马到音乐剧新星

你可能在某个综艺节目里听过她的名字——姚晓棠。这个生于1998年的广东女孩,最初凭借《中国好声音2021》中《太阳》的惊艳翻唱登上热搜。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她早在2019年就参演了音乐剧《木兰》,用三个月时间从零开始练舞,在舞台上摔得浑身淤青依然坚持完成演出。

如今的她已褪去选秀光环,去年刚推出首张个人EP《逆光》。这张专辑里的五首单曲藏着不少彩蛋:同名主打歌的歌词是她凌晨三点在酒店写的草稿,录音时因为感冒导致声带发炎,却意外捕捉到略带沙哑的破碎感。制作人老陈说:“她总能在最不可能的状态里找到可能性。”这种特质的形成,或许与她小时候在潮剧院长大的经历有关——每天听着咿咿呀呀的戏腔写作业,反倒磨出了对声音的敏锐感知。

摄像机前的“矛盾体质”

当音乐剧演员出身的姚晓棠转战影视圈,所有人都觉得她应该接些歌舞类角色。没想到她的银幕处女作是部刑侦题材网剧,饰演的心理学博士需要大量微表情控制。导演李默回忆拍摄现场:“有场解剖室戏份,她提前两周去医学院观摩,把实习生都吓跑了——谁会想到当红小花旦会亲自盯着尸体解剖?”

这种“较真”延续到最近杀青的电影《无声告白》中。为演好聋哑舞者,她不仅考取了手语证书,还跟着特教老师学了三个月的振动感知技巧。剧组灯光师小王说起趣事:“有次她坐在震动的音箱上找感觉,结果把道具震倒了,全场憋笑憋到内伤。”正是这些笨办法,让她在特写镜头里传递出了无需台词的情绪张力。

藏在公益背后的“小心机”

打开姚晓棠的微博置顶,不是新歌宣传也不是剧照,而是“乡村美育教室”的捐赠链接。这个由她发起的项目已覆盖23所山区小学,但很少人知道捐赠物资里有她特别定制的美术套装——颜料管上印着五线谱符号,素描本扉页藏着歌词片段。“孩子们画画时可能会好奇这些符号,说不定就种下了艺术种子。”说这话时,她正蹲在贵州某所小学的泥地上,教孩子们用树叶拼贴音符。

姚晓棠:音乐舞台的破茧者与荧幕背后的光影人生  第1张

更令人意外的是她的公益歌单。每月25号,她会更新网易云音乐上的“棠声细语”专栏,每期推荐五首冷门歌曲,所有打赏收入直接转入听力障碍儿童救助基金。有粉丝统计过,这个看似随性的企划已持续28个月,累计筹款超七位数。

90后艺人的AB面人生

舞台下的姚晓棠过着某种“分裂”的生活:早上七点雷打不动地练声,下午可能在录音棚即兴玩电子乐实验,晚上又化身游戏主播,用“棠棠子”的ID在《王者荣耀》里带粉丝上分。经纪人阿K吐槽:“有次品牌方来谈合作,正事说完她拉着人家总监solo,结果把甲方打服了,当场追加了年度代言。”

这种反差感延伸至她的创作习惯。手机备忘录里存着三百多段语音素材,从菜市场的吆喝声到地铁报站音效,都是她采样创作的原料。最近爆火的电子国风单曲《锦鲤抄》,前奏里若隐若现的流水声,其实是她在苏州园林录的池塘涟漪。

或许正是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特质,让姚晓棠在更新换代极快的娱乐圈走出独特路径。当同龄艺人忙着立人设时,她选择把每个作品都变成拼图的一角。就像她在采访中说的:“观众不需要完美偶像,他们想看见真实的人在笨拙地成长。”这种坦诚,或许才是这个28岁女孩最动人的B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