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品牌要分“一二三线”?消费者真的在意吗?
每当咱们刷到电商平台,总能看到“日产区一线品牌”“三线A类商品”这种标签。这些分类到底是谁定的?其实这是厂商、渠道商和平台共同制造的行业“潜规则”。一线品牌往往靠着高曝光广告和明星代言抢占市场,而三线A类产品则主打性价比,用“平替”概念吸引精打细算的买家。
举个例子,同样宣称含有玻尿酸的面膜,一线品牌定价可能在20元/片,而三线A类产品能压到5元/片。但消费者调研显示,有43%的人认为“贵不一定对”,更愿意尝试中低端产品。
线上线下价格差背后的猫腻
仔细观察会发现,日产区二线品牌在线上线下的玩法截然不同。线下专柜常把二线产品摆在一线柜台旁边,标价却比官网贵30%。某知名洗发水品牌的二线系列,在超市标价68元,直播间领券后直接砍到39.9元,还送旅行装。
- 线上专供款:配方微调降低成本的“特供版本”
- 线下体验装:用试用装转化高价值客户
- 渠道定制款:针对商超/便利店调整包装规格
三线A类商品的逆袭密码
别小看贴着三线A标的产品,它们正在悄悄改写市场格局。某新锐牙膏品牌通过社群运营,把单月销量从5万支做到200万支,秘诀就三条:
策略 | 执行方式 | 效果 |
---|---|---|
成分聚焦 | 只做含食品级小苏打的单品 | 复购率提升60% |
包装游戏 | 集齐6支空管换定制周边 | 用户自发传播增长35% |
价格锚定 | 对比进口品牌标注“省下80%” | 转化率翻倍 |
00后购物车里的分级法则
年轻消费者的选择逻辑正在打破传统分类。他们在小红书分享的“混搭攻略”很有意思:一线品牌买精华液,二线产品选卸妆水,三线A类囤洗脸巾。这种“分级采购”模式让美妆博主的带货话术都变成了:“这个价位段里它最能打”。
有个现象特别有意思:超过67%的Z世代表示,会同时使用高端和平价产品。他们不care所谓的品牌梯队,更相信实际体验——38元的三线A类眼线笔和380元的一线大牌,只要能持妆12小时就是好产品。
分级体系的未来会不会消失?
现在行业里出现两种对立观点:一边是品牌方拼命维护等级体系,另一边是渠道商开始淡化分级概念。某连锁超市最近撤掉了所有“一线/三线”的标识牌,改成按功能分类。导购员反馈说,这样反而让二线品牌的销量提升了25%。
消费者用钱包投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 38%的人会根据具体产品而非品牌等级下单
- 29%的顾客认为分级标签影响判断
- 只有13%的用户坚持购买固定层级商品
2023年美妆个护消费行为白皮书(中国百货商业协会)
Z世代消费偏好年度报告(艾瑞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