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字到行动,这支队伍为何火了?
如果你在天津街头问一句“津门飞鹰是谁”,八成会有人笑着回你:“他们啊,可是咱这儿的天降神兵!”这支全称为“津门飞鹰应急救援队”的民间公益组织,近几年用一次次高空救援、暴雨抢险的硬核操作火遍全网。从老居民楼顶轻生的少年到困在峭壁的驴友,从台风天被洪水围困的社区到商场扶梯突然故障的险境,他们的黄色制服总在危急时刻闪现。
最出圈的那次救援发生在去年冬天。鼓楼商业区有个醉汉爬上了30米高的仿古塔顶,消防云梯够不到、气垫铺不开。两个津门飞鹰队员愣是徒手沿着飞檐走壁,用攀岩绳把人捆成“粽子”运了下来。全程直播的围观群众直接给起了外号:“天津蜘蛛侠”。
民间救援队的生存密码
不同于传统救援队,津门飞鹰的运作模式堪称“混搭风”:
- 退役特种兵当技术教官——平均每季度1:18的淘汰率
- 外卖小哥兼职信息员——覆盖全城15分钟响应圈
- 程序员开发救援APP——实现报警定位误差<>
这支“杂牌军”的装备库更让人开眼:既有从消防队退役的老式破拆工具,也有自主改装的无人机救援平台。队长老张头有句口头禅:“甭管黑猫白猫,能救人的就是好猫。”
年度数据 | 2021 | 2022 | 2023 |
---|---|---|---|
救援次数 | 127 | 203 | 315(截至10月) |
成功率 | 89% | 93% | 96% |
城市英雄的AB面
别看现在人人夸赞,津门飞鹰也有过“黑历史”。成立初期因缺乏资质被叫停整顿,队员家属群里天天刷屏“太危险别干了”。转机出现在2020年特大暴雨救灾,他们用皮划艇救出河西区养老院37位老人,这才正式进入政府应急体系。
现在的队部像个民间科技馆:墙上挂着智能调度大屏,角落里堆着测试用的机器人残骸,柜子里摆满群众送的谢礼——从锦旗到自家腌的腊肠应有尽有。副队长燕子姐说得好:“我们不是超人,但街坊们喊一嗓子‘飞鹰来了’,心里就踏实。”
当热血遇见现实
看似风光的背后,困境实实在在:
- 每年近百万的自筹经费缺口
- 平均每天1.5起的无效报警
- 7成队员带着旧伤坚持训练
最近队里正琢磨“开源”新招数——开直播教应急常识、接企业安防培训单子、甚至计划推出联名款急救包。用九零后队员小刘的话说:“要当新时代的侠客,光会飞檐走壁可不够。”
文章来源:- 天津市应急管理局《社会救援力量发展白皮书》(2023)
- 海河晨报《津门飞鹰专题报道》(2022.8.15)
- 民间救援联盟年度统计报告(202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