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大爷”成了网络顶流
最近打开短视频平台,满屏都是“**国产又大又黄又粗又猛老大爷**”的标签。你以为这是某个农副产品广告?不,这是大爷们集体“出道”的名场面。从公园健身的赤膊大爷到菜市场砍价的方言大爷,这些自带“土味滤镜”的群体,硬是靠着真实不做作的画风,在年轻人扎堆的互联网杀出一条血路。
土到极致就是潮
仔细看这些爆火的老大爷形象,基本都踩准了四个关键词:国产、接地气、反差萌、野生生命力。比如东北早市上单手颠铁锅的炒菜大爷,明明穿着褪色的蓝布衫,开口却是“老妹儿少搁点盐齁嗓子”;又比如胡同里光膀子下象棋的老北京,一句“将军抽车”喊得中气十足,棋盘边还蹲着个保温杯泡枸杞。
- 人设反差:满脸皱纹却浑身腱子肉的大爷跳鬼步舞
- 语言反差:操着方言教年轻人“恋爱宝典”
- 行为反差:用算盘给网红餐厅算账的退休会计
数据告诉你大爷有多猛
平台 | 相关话题播放量 | 典型代表 |
---|---|---|
抖音 | 28亿次 | “健身狂魔”王德顺 |
快手 | 16亿次 | “暴躁修车”李永志 |
B站 | 5.2亿次 | “硬核手工耿大爷版” |
年轻人为什么追着大爷跑
与其说大家在围观大爷,不如说是在寻找对抗焦虑的良药。当00后开始研究《黄帝内经》,95后热衷抄经打坐,这些活得热气腾腾的老大爷就像行走的“精神氮泵”。有网友说得好:“看大爷光膀子搬砖三小时不带喘,比我喝十杯美式都提神。”
更关键的是,这些国产大爷打破了“老年人=弱势群体”的刻板印象。他们用行动证明:只要还能在广场上抢到C位,人生就没有“退休”这一说。
小心别把大爷玩坏了
流量是把双刃剑。某位因模仿迈克尔·杰克逊走红的72岁大爷,现在每天要跳8小时舞满足粉丝;还有菜市场的“砍价王”张叔,被网红公司盯上后,摊位上天天挤满举手机的人。有街坊吐槽:“现在买个白菜都得排队两小时,这世道真是魔幻。”
说到底,大家喜欢的是大爷们身上那种未经修饰的生命力。如果硬要给他们套上剧本,搞什么“乡村版霸道总裁”人设,那可真就变味了。
参考文献
- 《2023银发群体短视频消费报告》- 中国社科院新媒体研究中心
- “老年网红生态观察”专题 - 虎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