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企业撑起东北影视大旗

在沈阳浑南新区文化产业园里,亚洲风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辽宁的红色logo格外醒目。这家扎根东北15年的企业,最近因为参与制作的现象级网剧《钢的城》引发关注。你可能想象不到,剧中那些充满铁西区工业美学的空镜画面,正是由他们培养的本地摄影团队完成。

公司创始人老赵是地道的沈阳人,办公室里至今挂着2008年公司初创时在中山广场拍纪录片的老照片。"当时全辽宁找不出三家专业影视公司,设备得去北京租,演员得从戏剧学院借。"他摸着泛黄的剧照笑道,"现在咱不仅有自己的4K虚拟影棚,还能给外省项目做技术支援。"

影视+文旅的破圈方程式

走进亚洲风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辽宁的创意中心,墙上贴满正在推进的项目地图。从鸭绿江边的民俗纪录片,到棋盘山景区的沉浸式剧本杀,他们的业务早就跳出传统影视范畴。

辽宁崛起:亚洲风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如何打造文化新名片  第1张

市场部总监李薇举了个例子:"去年我们给本溪水洞做的AR导览系统,让游客用手机就能看到亿万年前的地质演变。这个项目后来被文旅部评为智慧旅游示范案例。"在他们手里,百年蒸汽机车厂遗址变成了网红打卡地,老边饺子制作过程被拍成美食微电影,就连农村大集都能变成直播带货现场。

技术宅的东北文艺复兴

亚洲风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辽宁的三楼,藏着个让同行眼馋的"黑科技"实验室。这里研发的方言智能修复系统,能把二十年前的辽南话采访录音自动转换成标准普通话,同时保留原有的情感语调。技术团队开发的冰雪特效算法,能让电脑生成的雪景精确到每一片雪花都符合东北的结晶特征。

"很多人觉得东北文化就是二人转和烧烤,其实我们正在用技术挖掘更深层的东西。"特效总监小王打开电脑展示正在制作的3D版《辽河文明》,动态复原了红山文化时期的先民生活场景,"这个项目用了考古所的最新研究成果,连陶器纹路都精确到毫米级。"

新老碰撞的人才孵化器

公司大厅的荣誉墙上,既有退休返聘的老摄像师,也有刚毕业的00后编导。这种"传帮带"模式,让亚洲风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辽宁在人才流动率居高不下的影视圈显得独树一帜。

制片人林姐带的徒弟小刘,去年刚拿下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短片奖。"师父教我拍工业题材要找'金属的呼吸感',这个在教科书里可学不到。"小刘边说边调整着新项目的分镜脚本,画面里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旧厂房正在与现代VR技术产生奇妙碰撞。

寒冬里的暖流制造者

当被问及东北影视环境是否艰难时,运营总监老马翻开财务报表:"我们连续三年营收增长超30%,今年刚中标了总台的中俄合拍项目。"他指着窗外正在扩建的影视基地,"这里马上要建成东三省最大的水下摄影棚,大连的海洋馆已经预定明年档期了。"

在业内人士看来,亚洲风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辽宁最厉害的不是技术或资源,而是找到了一条可持续的本土化路径。他们参与制作的《铁西区爱情故事》在韩国釜山电影节展映时,有外国评委感慨:"原来中国东北的浪漫,是机油味里开出的钢花。"

从传统宣传片到元宇宙文旅,从人才外流到就地造血,这家辽宁企业正在证明:在黑土地拍电影,未必非得苦情。当老工业基地的齿轮声遇上4K摄影机的快门声,或许这才是属于新时代的东北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