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嗟嗟嗟”成为社交暗号
你可能在短视频里刷到过这样的场景:男女对着镜头发出“嗟嗟嗟”的拟声词,表情扭曲地模仿疼痛反应。这类视频往往配着原声无马的标签,用最直白的画面传递着某种集体情绪。这种看似无厘头的创作,实际上成了年轻人表达生活压力的新载体。
数据显示,带有“疼痛”关键词的短视频播放量在2023年同比增长了217%(数据来源:短视频平台年度报告)。而“嗟嗟嗟”的魔性重复,恰好击中了两个群体共鸣点:
- 职场人用夸张表情演绎“方案被毙时的内心嘶吼”
- 情侣通过同步鬼脸吐槽“约会时总踩雷的恋爱痛感”
疼痛表演背后的心理代偿
为什么需要把真实的疼痛转化成娱乐化的表演?某心理咨询机构的调研显示:
行为动机 | 占比 |
---|---|
缓解现实压力 | 43% |
寻求群体认同 | 32% |
对抗情感麻木 | 18% |
当男女搭档演绎嗟嗟嗟很痛时,实质是在进行情感外包——把说不清道不明的焦虑,打包成具象化的肢体语言。就像00后小美说的:“和男友拍完这种视频,比正儿八经聊烦恼解压多了。”
原声无马的破圈密码
去掉背景音乐的原声无马设定,意外增强了内容穿透力。比起精心设计的BGM,真实环境音更能触发代入感:
- 地铁报站声中的扶额叹息
- 出租屋电扇声里的抱头哀嚎
- 办公室键盘声间的眼神死交流
这种去修饰化的表达,让观众产生“这就是我的日常”的即时联想。某MCN机构负责人透露,采用真实环境音的短视频完播率比精制内容高出23%。
疼痛表达的边界争议
当“嗟嗟嗟”式表演成为流量密码,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支持方认为这是健康的情绪出口,就像90后曾用“囧”字文化解尴尬;反对方则担忧过度的疼痛娱乐化会削弱人们对真实困境的感知。某高校社会学教授指出:“关键要看创作是否保留痛感阈值,当疼痛表演变成机械重复时,其疗愈价值就会消失。”
数据来源:某短视频平台创作者后台数据;某心理咨询机构《2023青年压力白皮书》;《新媒体文化研究》期刊第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