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街头示威如何演变为全面战争

2011年3月,叙利亚南部城市德拉的15名少年因在墙上涂写反政府标语被捕。这场看似普通的治安事件,在阿拉伯之春浪潮中迅速升级为全国性抗议。民众最初只是要求政府释放学生、推进改革,但随着军警开枪镇压,事态开始失控。

巴沙尔·阿萨德政权的强硬回应成为导火索。政府军动用坦克镇压示威者,反对派武装随之成立。到2011年7月,自由叙利亚军正式组建,原本的和平抗议彻底转变为武装对抗。叙利亚已有超过9000人在冲突中丧生。

被撕裂的宗教拼图

叙利亚的宗教构成像块布满裂痕的玻璃。占总人口74%的逊尼派长期不满阿拉维派(仅占12%)掌控政权,这种矛盾在战争爆发后彻底爆发。阿萨德家族所属的阿拉维派,通过掌控军队和情报机构维持统治,形成了独特的少数派统治结构。

更复杂的是,库尔德人占叙利亚人口的10%,他们借战争之机在北部建立自治政权。土耳其为打击库尔德武装多次越境作战,使得民族问题与国际博弈纠缠不清。不同教派和民族武装控制的区域,至今仍像破碎的拼图般难以弥合。

大国博弈的战场

叙利亚战争本质上已成为国际势力代理人战争。俄罗斯2015年直接出兵支持阿萨德政权,在赫梅米姆空军基地部署了包括苏-35战斗机在内的先进装备。美国则通过支持库尔德武装,在叙利亚东北部保持军事存在。

伊朗通过圣城旅向叙利亚输送数万名什叶派民兵,土耳其则建立所谓“安全区”实际控制叙北部。以色列持续空袭伊朗在叙军事目标,沙特等国则资助反对派武装。这种多方介入使叙利亚成为21世纪最复杂的地缘政治角斗场。

叙利亚为什么发生战争?一场持续十余年冲突的根源与裂痕  第1张

经济崩溃催化人道灾难

战争前叙利亚人均GDP约2800美元,现在不足800美元。国家货币叙利亚镑贬值超过98%,战前能买一套公寓的钱,现在只够买几袋面粉。全国60%医疗机构被毁,70%人口需要人道援助。

石油资源争夺成为新焦点。库尔德控制区拥有叙利亚90%的油田,政府军与反对派为争夺石油重镇代尔祖尔反复拉锯。这种资源争夺与经济崩溃形成恶性循环,普通民众为糊口不得不加入各派武装。

极端组织的黑色插曲

ISIS的崛起让局势更加复杂。2014年该组织攻占拉卡建立所谓“首都”,巅峰时期控制叙利亚55%领土。其利用各方势力间的空隙快速扩张,迫使美国组建国际联军实施打击。

恐怖主义泛滥造成双重后果:既让阿萨德政权获得国际反恐支持,也使反对派阵营出现分裂。部分温和反对派为对抗ISIS不得不与政府军合作,这种诡异的临时同盟深刻改变了战争格局。

难以熄灭的战火

12年战争已造成超过50万人死亡,1200万人流离失所。虽然阿萨德政权已控制约70%国土,但美国、土耳其的军事存在,库尔德自治区的实际独立,以及反对派在伊德利卜省的负隅顽抗,使全面和平依然遥远。

国际制裁、重建资金匮乏、战争经济既得利益者的阻挠,都在延缓和平进程。叙利亚民众不得不在废墟中挣扎求生,这场本可避免的灾难,最终演变成21世纪最持久的人道主义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