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嗟嗟嗟”成了最精准的台词

翻开《两个人嗟嗟嗟的漫画》,扑面而来的不是华丽分镜,而是三声拟音词撑起的生活切片。主角没有名字,只有“格子衫”和“条纹帽”的代称,他们用“嗟”声吐槽老板的咖啡机、感叹超市限时折扣、甚至互相嫌弃对方打游戏的手速。这种去语言化的表达,反而让读者在“嗟嗟嗟”里读出了职场人的疲惫、情侣的默契,以及当代年轻人特有的自嘲式幽默。

像素级复刻现实场景

漫画里藏着大量让打工人DNA狂动的细节

  • 便利贴贴满的办公隔板,最上方那张写着“记得交社保”
  • 冰箱里过期的半盒牛奶,被画上流泪表情包
  • 手机屏幕上0:03的闹钟设置,旁边备注“再赖床是小狗”

这些场景不用旁白解释,靠视觉符号堆叠就完成叙事。作者甚至在单行本附录里自曝:“画便利店货架时,我数过自己常去的711共有37种饭团包装。”

分镜设计的“留白哲学”

该漫画最具争议也最圈粉的,是它反传统的分镜节奏。比如某个两页跨版中:左侧是主角疯狂敲击键盘的九宫格特写,右侧突然变成空白画框,底部用极小字号写着“甲方说全删了”。这种具象与留白的对冲,把打工人的崩溃瞬间变成可共情的笑点。

传统漫画嗟嗟嗟式漫画
台词推动剧情环境细节叙事
完整场景描绘关键元素符号化
明确情绪表达留白引发联想

从表情包到线下暗号的破圈

这部漫画的传播轨迹堪称互联网时代的文化样本:最初是读者把“嗟嗟嗟”三字截屏做表情包,后来衍生出线下场景的暗号化应用。有咖啡店推出“暗号套餐”,顾客说“嗟嗟嗟”就能解锁隐藏菜单;漫展上随处可见比划三根手指(对应“嗟”的日语发音次数)的认亲手势。

更令人意外的是,某大学心理学教授在论文中引用该漫画,认为其“用最低语言能耗实现高精度共情”的现象,反映了Z世代在信息过载中的自我保护机制。

当我们谈论嗟嗟嗟时在谈论什么

这部看似“反剧情”的漫画能引发现象级共鸣,或许正因它抓住了当代生活的荒诞真实。就像主角总在深夜便利店相遇,一个买关东煮,一个取快递,全程只有收银机“嘀”声和塑料袋的摩擦声——这种无意义的日常切片,恰是我们每天经历却未被言说的集体记忆。

有读者在论坛留言:“看他们‘嗟嗟嗟’地活着,突然觉得我那没说完的抱怨、没发送的微信、没兑现的计划,都有了存在的合理性。”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有人愿意花198元买漫画同款搪瓷杯——杯底印着一行小字:“至少今天的泡面里有荷包蛋。”

《两个人 | 嗟嗟嗟 的漫画:无声对白里的烟火气》  第1张

参考文献
  • 日本漫画协会2023年度新兴创作手法调研报告
  • 《亚文化符号的传播裂变》东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