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倒贴工资背后的惊人真相

这年头打工不仅赚不到钱还要倒贴?最近一条“男子称工作18天离职倒贴38元”的新闻直接冲上热搜。当事人小李在某电商公司做客服,辛辛苦苦干了18天,最后工资单显示他反而要倒找公司38元。公司给出的理由是:未完成业绩扣款、工装清洗费、系统账号租用费。

细看这份薪资明细简直让打工人血压飙升:

  • 基础工资每天80元,合计1440元
  • 迟到两次共扣200元
  • 工装清洗费每周20元
  • 电商系统账号月租150元
  • 未达业绩指标扣款1628元

最离谱的是,当小李质问管理人员时,对方竟理直气壮地说:“年轻人要讲劳动契约精神。”

二、哪些扣费项目根本不合规

劳动法专家明确提示,这些常见的扣钱套路其实都是违法的:

1. 工装清洁费: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工作服的配备和清洗属于用人单位经营管理成本,不得转嫁给员工。

2. 系统账号租用费:员工使用办公系统属于履行劳动义务的必要条件,相关费用应当由企业承担。

3. 天价业绩扣款:用人单位不得将经营风险完全转嫁给劳动者,单月扣款不得超过工资的20%。

更值得警惕的是,很多用人单位会玩文字游戏。比如把基本工资压到当地最低标准,再通过绩效、补贴等方式发工资,一旦需要扣款时就按基本工资计算。

三、劳动者必备反套路指南

碰到类似情况千万别忍气吞声,三招教你保住血汗钱:

  • 签字要谨慎:仔细核对入职时签的劳动合同,遇到“违约金”“工装押金”等条款立即提出异议
  • 记录要留痕:保存考勤记录、工作截图、薪资条,微信沟通记录也要完整保存
  • 维权要果断:发现薪资异常后,立即向当地劳动监察大队举报(各地举报电话可在人社部官网查询)

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全国劳动仲裁案件中,涉及违法扣薪的案件同比增加了37%,这暴露出部分企业仍在顶风作案。

四、企业到底该不该背这个锅

涉事公司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大倒苦水:“现在创业也不容易,电商行业竞争激烈,员工流动性太大…”但网友并不买账:“合着老板亏钱就要员工买单?”

从企业经营角度看,这种扣费操作实属饮鸩止渴:

短期收益长期损失
节省人工成本员工流失率上升
强控经营风险企业形象受损
提高管理效率招聘成本攀升

更讽刺的是,这家被曝光的公司招聘网站上还挂着“温暖大家庭”“人性化管理”的宣传标语。

五、打工人还能相信什么?

这起事件最扎心的地方在于,它戳破了年轻人对职场的最后幻想。微博话题下的高赞评论字字诛心:“每天通勤3小时,吃着20元的外卖,最后还要倒贴钱,这份工究竟是谁在受益?”

男子称工作18天离职倒贴38元:工资越打工钱越少?  第1张

法律专家提醒,遇到薪资纠纷千万不要沉默。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用人单位克扣工资的,除限期支付外,还需按应付金额50%-100%加付赔偿金。

截至发稿前,当地劳动监察部门已介入调查。而小李的遭遇也给所有求职者敲响警钟——找工作不仅要看薪资数额,更要留心那些藏在合同里的“隐形陷阱”。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2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
3.国家统计局《2023年三季度全国企业薪酬调查》